作者: 牛文杰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2-09-20 11:11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文杰
9月1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举行,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同期揭晓。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演的戏曲《公鸡过寿》经过初选、复赛,最终从参加决赛的28部戏剧门类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群星奖”,这是继定陶两夹弦《爱心家园》荣获中国十艺节“群星奖”,时隔9年再次“摘星”,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荣获十三艺节“群星奖”的戏曲作品。
风格独特,具有时代气息
作为菏泽市群众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公鸡过寿》是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在深入农村与群众一起收玉米、掰棒子的过程中取得灵感、最终创作而成的。
两夹弦小戏曲《公鸡过寿》是一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中移风易俗为题材的现代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抠门的村长铁笊篱破天荒要办寿席,专门邀请村民油条李和红山楂来随礼。二人随礼又攀比,攀比攀出了大问题,一问才知寿星是只小公鸡。油条李和红山楂气不过,要去镇上揭发铁笊篱。铁笊篱拿出账本做凭据,二人才发现是自己经常虚列名目请客吃饭,让村里滋生歪风邪气,不禁羞愧无语。最终,两人幡然醒悟,决心改掉不正之风树正气,小公鸡傲娇打鸣,原来这一切都是铁笊篱和小公鸡演的戏……该剧载歌载舞,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是一出好听、好看、好玩的小喜剧。
本剧着力塑造了四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小公鸡、村长铁笊篱、村民油条李和红山楂。尤其是拟人化的小公鸡,令人印象深刻。创排过程中,导演和主创团队创新表演形式,用夸张和拟人化的形象塑造公鸡这一角色,使其从物化道具跃升为角色形象,直接介入人物关系,推进矛盾冲突,融入唱念做舞,产生了一种轻快幽默的喜剧效果,增强了舞台张力。
诙谐风趣,屡斩殊荣
《公鸡过寿》整个戏的人物表演诙谐风趣,语言俏皮,扮相活泼,唱腔婉转,节奏欢快,舞美设计背景紫藤花与农家庭院桌椅、篱笆墙、玉米棒等道具相互衬托,简约而不简单,演员边演边唱,动感十足,有刚有柔、有情有调,有起承有转合。两夹弦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持了传统演唱特色,融合了鲁西南地区方言,节奏感强,极具地域韵味。
作为菏泽市舞台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两夹弦《公鸡过寿》自2021年4月首演以来,多次在天津、济南、威海、滨州、盐城等地展演,基层演出超70场次,线上展播观看超百万人次,深受专家和观众好评,获得了大量荣誉。《公鸡过寿》的剧本被全国剧本类最高期刊《剧本》杂志刊发,曾入选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连续参加两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展演、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展演等,荣获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小型剧节目”奖、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最高奖“大奖”等奖项。
“两夹弦已经在定陶传承和发展了百余年,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追捧和喜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陶两夹弦传承人侯彦丽告诉记者,从濒危剧种到如今在定陶区遍地开花,两夹弦这个稀有剧种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继2013年创作的两夹弦《爱心家园》荣获中国十艺节“群星奖”之后,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凭借《公鸡过寿》再次“摘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两次荣获戏曲门类“群星奖”的参赛单位。
百年老戏两夹弦绚丽绽放
据悉,两夹弦起源发展历史脉络清晰,其音乐唱腔丰富多彩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表现力,其曲牌大都是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而来,许多仍保留着较原始状态,具有较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其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研究方言、民间文学,民俗等学科不可取代的活体标本。
为了把定陶两夹弦打造成定陶的一张名片,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每年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1年,定陶区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山东省两夹弦之乡”称号,定陶两夹弦“四位一体”保护模式成果在全国全省推广。
近年来,定陶区充分挖掘定陶优秀历史文化,着力培养草根创作艺人,把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精准扶贫、移风易俗、反腐倡廉、四德工程等工作写成故事,编成唱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优美婉转的曲调相结合打造现代精品力作,先后编排了《爱心家园》《春秋商圣》《三拉房》《退彩礼》《胡尔与马月》《干娘》《厚土》、青春版《梁祝》等优秀剧目。《春秋商圣》亮相北京天桥剧场,并荣获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退彩礼》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干娘》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展演。
如今,百年老戏定陶两夹弦,早已成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深根民间土壤、绽放多彩的那一朵。在不断地传唱中,印证着山东地方戏的永恒价值。